(通讯员 周应瑛 骆文佳 田杰聪)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崇阳地方传统戏曲魅力,7月24日上午,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白霓队(以下简称“白霓队”)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三溪村开展“家乡有‘戏’”系列课程,聚焦提琴戏这一独特剧种,带领孩子们探寻其百年韵味与文化内涵。
匠心古韵,乡音绕梁
作为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崇阳传统戏曲,提琴戏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记忆。课程特别邀请到崇阳提琴戏省级传承人走进课堂,与孩子们展开深度互动。课堂上,她逐字逐句教孩子们学唱提琴戏经典改编戏《双合莲》,让孩子们在模仿中感受提琴戏的独特韵味。
图1 传承人走进课堂
声声叩耳,破译文脉
“绣个鸳鸯成双对,好似秀英伴我郎。”“家乡有‘戏’”系列课程以《双合莲》导入,白霓队队长孙苾昂借助多媒体形式,融入知识竞答、连连看等趣味互动游戏,带领小朋友们深入了解提琴戏的文化特征。从多样的曲调、乐器,到“三生、四旦带一丑”的脚色行当,再到丰富的剧目、改编戏,孩子们踊跃互动,在欢声笑语中加深对提琴戏的了解。
展开剩余50%图2 孙必昂带学生们了解提琴戏
妙笔生物,新苗续培
随后在孙苾昂的带领下,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,绘制提琴戏演出海报。各小组围坐在一起、分工协作,将理论课上学到的提琴戏历史渊源、表演特色等知识融入海报设计。笔尖流转间,传统戏曲的鲜活形象渐渐在画纸上清晰起来。
崇阳作为提琴戏的发源地,近年来通过系统化保护工程让这一国家级非遗焕发生机。孙苾昂在课堂尾声,通过具体案例向孩子们讲述了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与坚守,鼓励孩子们争当提琴戏的“小小传承人”。
图3 合照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,积极培养传承人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本次“家乡有‘戏’”系列课程跳出“书本”,让孩子们在学戏中接触戏曲里的历史故事、方言韵律、民俗风情,加深青少年对家乡的自豪感、认同感,强化其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,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发布于:湖北省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